- 2023-1-16·葡萄酒与艺术
- 2022-11-29·葡萄酒瓶,美观高端,大有讲究
- 2022-7-8·你喝酒的态度,决定了你人生的高度!
- 2022-7-8·保存葡萄酒时为什么不要竖着放?
- 2022-7-8·白酒怎么品酒呢,具体品酒步骤如下
- 2022-7-8·葡萄酒和白酒、清酒、烈酒等有什么区别?
- 2022-3-5·葡萄酒品鉴入门:教你闻香识酒
- 2022-3-5·干货:如何盲品葡萄酒?
- 2021-12-11·如何鉴别酒的好坏?
- 2021-12-2·酒是魂灵的家,喝酒若开一扇窗,人生岂止是风景。
唐时期西域的酒文化
http://www.中国美酒网.com/ 2013/1/30 10:04:25 浏览数:925人
在空前开放的唐代社会中,西域民俗文化强烈的地方色彩和民族风情格外引人注目。在诗人的创作视野中,西域民俗文化当然也具有其特殊的吸引力。然而,我们认真考察唐诗后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唐代西域的其他民俗文化的盛行情况在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中反映得极其充分,而在唐诗中的具体表现却甚为寥落,而只有酒俗文化却与此种情况相反。在西域民俗文化中,葡萄、葡萄洒以及洒俗备受诗人关注,而大量饮酒诗的特殊风貌和格调则与西域独特的洒俗文化景观相契合。可以说,西域民俗文化在唐代是“竞事纷泊”、各领风骚的,但对唐诗影响最大的当属洒俗文化。
元稹《法曲》描述西域胡俗时说:“自从胡骑起烟尘,毛毳腥膻满咸洛。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
《火风》声沉多咽绝,《春莺啭》罢长萧索。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这当然是安史之乱后的情形。之前的情形呢?向达先生很全面地概括道:“李氏起自西陲,历事周隋,不唯政制多袭前代之旧,一切文物亦复不问华夷,兼收并蓄。第七世纪以降之长安,几乎为一国际的都会,各种人民,各种宗教,无不可于长安得之。太宗雄才大略,固不囿于琐微,而波罗球之盛行唐代,太宗即与有力焉。开元、天宝之际,天下升平,而玄宗以声色犬马为羁縻诸王之策,重以蕃将大盛,异族入居长安者多,于是长安胡化盛极一时,此种胡化大率为西域风之好尚:服饰、饮食、宫室、乐舞、绘画,竞事纷泊;其极社会各方面,隐约皆有所化,好之者盖不仅帝王及一二贵戚达官已也。”
将元稹之诗歌和向达之论述互相补充印证,我们可以概括唐代西域民俗文化盛行的总体情形:从宫廷王室、达官贵族到民间市井,西域民俗都受到欢迎和追捧;从唐朝的饮食、宫室等物质民俗,到节庆、娱乐等行为民俗,以至于审美性比较强烈的服饰妆扮民俗等,都有西域民俗流行的天地。我们选择其中有代表性的、影响较大的饮食、服饰、居处和节庆等西域民俗文化景观略事考察。关于这几类西域民俗景观的具体内容和盛行状况,学者们的讨论已经比较丰富而详尽,我们不再展开,这里主要考察其在诗歌中的反映。
西域饮食文化景观。胡食以肉酪为主,见于诗歌者有牛肉、羊肉、驼肉、酡酥等食物。岑参《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写到炙牛和烹驼:“浑炙犁牛烹野驼,交河美酒金叵罗。”《玉门关盖将军歌》写到乳制品酡酥:“灯前侍婢泻玉壶,金铛乱点野酡酥。”流行于中原的西域面食的代表——胡饼蜚声京城内外,但在诗歌中只有白居易的《寄胡饼与杨万州》和皮日休的《初夏即事寄鲁望》反映出来过。白诗中的胡饼系烤出:“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寄与饥馋杨大使,尝看得似辅兴无。”皮诗中的胡饼系蒸出:“胡饼蒸甚熟,貊盘举尤轻。茗脆不禁炙,酒肥或难倾。”除此之外,唐诗很少有涉及胡食者。
西域服饰文化景观。胡服以毡裘为主,诗歌中略有反映,如岑参写道:“将军纵博场场胜,赌得单于貂鼠袍。”(《赵将军歌》“黑姓蕃王貂鼠裘,葡萄宫锦醉缠头。”(《胡歌》刘商写道:“水头宿兮草头坐,风吹汉地衣裳破。羊脂沐发长不梳,羔子皮裘领仍左。狐襟貉袖腥复膻,昼披行兮夜披卧。”(《胡笳十八拍·第五拍》耿漳写道:“毡裘牧马胡雏小,日暮蕃歌三两声。”(《凉州词》)张籍写道:“去年中国养子孙,今著毡裘学胡语。”(《陇头行>西域服饰多华丽繁富,尤其见于乐舞表演,反映这种情况的诗歌为数不少,但服饰主要是乐舞文化的附属。有一首小宫词日:“明朝腊日官家出,随驾先须点内人。回鹘衣装回鹘马,就中偏称小腰身。”(花蕊夫人《宫词》这倒是着意刻写了西域回鹘衣装的特点,但遗憾的是这类作品数目寥寥。
西域妆饰文化景观。胡妆的流行被元白所诟病,但恰恰是白居易的讽喻诗《时世妆》保留了些许的记载:“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时世流行无远近,腮不施朱面无粉。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妍媸黑白失本态,妆成尽似含悲啼。圆鬟无鬓堆髻样,斜红不晕赭面状。昔闻被发伊川中,辛有见之知有戎。元和妆梳君记取,髻堆面赭非华风。”除此诗之外,详细反映胡妆的诗歌很少。
西域宫室文化景观。胡人居处多为穹庐毡帐,岑参、王昌龄等人的边塞诗提及过毡墙毳幕但较简略,如岑参:“雨拂毡墙湿,风摇毳幕膻。”(《首秋轮台》王昌龄:“碧毛毡帐河曲游,橐驼五万部落稠,敕赐飞凤金兜黎。”(《箜篌引》而白居易以《青毡帐二十韵》为代表的}+余首毡帐诗则具体而微地介绍了毡帐之由来、形制以及自己在毡帐中待客饮宴、生活起居的细节,如《青毡帐二十韵≥日:“合聚千羊毳,施张百子弩。骨盘边柳健,色染塞蓝鲜。……王家夸旧物,未及此青毡。”但遗憾的是,这类毡帐诗仅以白居易的诗为代表,缺乏普遍性。已有学者全面深入地讨论了这个话题,此处不赘述。
西域之宫室居处的另一个典型是来自拂林的自雨亭子。根据《唐语林》和两《唐书》的描述,亭子略似于清代圆明园之水木明瑟之类,是皇室、豪门夏天避暑纳凉的绝佳去处。也许是绝少之故,只有刘禹锡《刘驸马水亭避暑》略有反映。 西域节庆娱乐文化景观。这方面以带有狂欢性质的泼寒胡戏为代表,历史记载很丰富,群臣谏止此戏的事也不少,但有所反映的诗歌,只有张说的《苏摩遮》五首。
在历史文献和考古文物所展现的世界里,在民俗学和文化学的研究著作中,西域饮食、服饰、妆饰、宫室、节庆娱乐等民俗文化景观的命题不仅是成立的、成熟的,而且是丰富的,甚至是令人叹为观止的。但是,诗歌反映的情况与之对照,则是严重不对称的。西域民俗文化的绝胜景观在诗歌的世界里几乎找不到对应的文学反映,似乎只有寥落的几个民俗事象的要素或个案而己。
唯一的例外就是西域的酒俗文化。历史文献的记载和考古文物的实证都显示出,唐代酒俗文化是相当成熟和发达的,而唐诗中关于洒俗的诗歌则数量众多而内容丰富,这两个方面是相称的。
元稹《法曲》描述西域胡俗时说:“自从胡骑起烟尘,毛毳腥膻满咸洛。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
《火风》声沉多咽绝,《春莺啭》罢长萧索。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这当然是安史之乱后的情形。之前的情形呢?向达先生很全面地概括道:“李氏起自西陲,历事周隋,不唯政制多袭前代之旧,一切文物亦复不问华夷,兼收并蓄。第七世纪以降之长安,几乎为一国际的都会,各种人民,各种宗教,无不可于长安得之。太宗雄才大略,固不囿于琐微,而波罗球之盛行唐代,太宗即与有力焉。开元、天宝之际,天下升平,而玄宗以声色犬马为羁縻诸王之策,重以蕃将大盛,异族入居长安者多,于是长安胡化盛极一时,此种胡化大率为西域风之好尚:服饰、饮食、宫室、乐舞、绘画,竞事纷泊;其极社会各方面,隐约皆有所化,好之者盖不仅帝王及一二贵戚达官已也。”
将元稹之诗歌和向达之论述互相补充印证,我们可以概括唐代西域民俗文化盛行的总体情形:从宫廷王室、达官贵族到民间市井,西域民俗都受到欢迎和追捧;从唐朝的饮食、宫室等物质民俗,到节庆、娱乐等行为民俗,以至于审美性比较强烈的服饰妆扮民俗等,都有西域民俗流行的天地。我们选择其中有代表性的、影响较大的饮食、服饰、居处和节庆等西域民俗文化景观略事考察。关于这几类西域民俗景观的具体内容和盛行状况,学者们的讨论已经比较丰富而详尽,我们不再展开,这里主要考察其在诗歌中的反映。
西域饮食文化景观。胡食以肉酪为主,见于诗歌者有牛肉、羊肉、驼肉、酡酥等食物。岑参《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写到炙牛和烹驼:“浑炙犁牛烹野驼,交河美酒金叵罗。”《玉门关盖将军歌》写到乳制品酡酥:“灯前侍婢泻玉壶,金铛乱点野酡酥。”流行于中原的西域面食的代表——胡饼蜚声京城内外,但在诗歌中只有白居易的《寄胡饼与杨万州》和皮日休的《初夏即事寄鲁望》反映出来过。白诗中的胡饼系烤出:“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寄与饥馋杨大使,尝看得似辅兴无。”皮诗中的胡饼系蒸出:“胡饼蒸甚熟,貊盘举尤轻。茗脆不禁炙,酒肥或难倾。”除此之外,唐诗很少有涉及胡食者。
西域服饰文化景观。胡服以毡裘为主,诗歌中略有反映,如岑参写道:“将军纵博场场胜,赌得单于貂鼠袍。”(《赵将军歌》“黑姓蕃王貂鼠裘,葡萄宫锦醉缠头。”(《胡歌》刘商写道:“水头宿兮草头坐,风吹汉地衣裳破。羊脂沐发长不梳,羔子皮裘领仍左。狐襟貉袖腥复膻,昼披行兮夜披卧。”(《胡笳十八拍·第五拍》耿漳写道:“毡裘牧马胡雏小,日暮蕃歌三两声。”(《凉州词》)张籍写道:“去年中国养子孙,今著毡裘学胡语。”(《陇头行>西域服饰多华丽繁富,尤其见于乐舞表演,反映这种情况的诗歌为数不少,但服饰主要是乐舞文化的附属。有一首小宫词日:“明朝腊日官家出,随驾先须点内人。回鹘衣装回鹘马,就中偏称小腰身。”(花蕊夫人《宫词》这倒是着意刻写了西域回鹘衣装的特点,但遗憾的是这类作品数目寥寥。
西域妆饰文化景观。胡妆的流行被元白所诟病,但恰恰是白居易的讽喻诗《时世妆》保留了些许的记载:“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时世流行无远近,腮不施朱面无粉。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妍媸黑白失本态,妆成尽似含悲啼。圆鬟无鬓堆髻样,斜红不晕赭面状。昔闻被发伊川中,辛有见之知有戎。元和妆梳君记取,髻堆面赭非华风。”除此诗之外,详细反映胡妆的诗歌很少。
西域宫室文化景观。胡人居处多为穹庐毡帐,岑参、王昌龄等人的边塞诗提及过毡墙毳幕但较简略,如岑参:“雨拂毡墙湿,风摇毳幕膻。”(《首秋轮台》王昌龄:“碧毛毡帐河曲游,橐驼五万部落稠,敕赐飞凤金兜黎。”(《箜篌引》而白居易以《青毡帐二十韵》为代表的}+余首毡帐诗则具体而微地介绍了毡帐之由来、形制以及自己在毡帐中待客饮宴、生活起居的细节,如《青毡帐二十韵≥日:“合聚千羊毳,施张百子弩。骨盘边柳健,色染塞蓝鲜。……王家夸旧物,未及此青毡。”但遗憾的是,这类毡帐诗仅以白居易的诗为代表,缺乏普遍性。已有学者全面深入地讨论了这个话题,此处不赘述。
西域之宫室居处的另一个典型是来自拂林的自雨亭子。根据《唐语林》和两《唐书》的描述,亭子略似于清代圆明园之水木明瑟之类,是皇室、豪门夏天避暑纳凉的绝佳去处。也许是绝少之故,只有刘禹锡《刘驸马水亭避暑》略有反映。 西域节庆娱乐文化景观。这方面以带有狂欢性质的泼寒胡戏为代表,历史记载很丰富,群臣谏止此戏的事也不少,但有所反映的诗歌,只有张说的《苏摩遮》五首。
在历史文献和考古文物所展现的世界里,在民俗学和文化学的研究著作中,西域饮食、服饰、妆饰、宫室、节庆娱乐等民俗文化景观的命题不仅是成立的、成熟的,而且是丰富的,甚至是令人叹为观止的。但是,诗歌反映的情况与之对照,则是严重不对称的。西域民俗文化的绝胜景观在诗歌的世界里几乎找不到对应的文学反映,似乎只有寥落的几个民俗事象的要素或个案而己。
唯一的例外就是西域的酒俗文化。历史文献的记载和考古文物的实证都显示出,唐代酒俗文化是相当成熟和发达的,而唐诗中关于洒俗的诗歌则数量众多而内容丰富,这两个方面是相称的。
编辑:阿洁 信息分类:释酒说酒
关键字:酒文化
说两句 已有0人发表评论 (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否则将予以删除)
网友评论 参与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