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1-16·葡萄酒与艺术
- 2022-11-29·葡萄酒瓶,美观高端,大有讲究
- 2022-7-8·你喝酒的态度,决定了你人生的高度!
- 2022-7-8·保存葡萄酒时为什么不要竖着放?
- 2022-7-8·白酒怎么品酒呢,具体品酒步骤如下
- 2022-7-8·葡萄酒和白酒、清酒、烈酒等有什么区别?
- 2022-3-5·葡萄酒品鉴入门:教你闻香识酒
- 2022-3-5·干货:如何盲品葡萄酒?
- 2021-12-11·如何鉴别酒的好坏?
- 2021-12-2·酒是魂灵的家,喝酒若开一扇窗,人生岂止是风景。
酒与诗文情自在(2)
http://www.中国美酒网.com/ 2012/11/22 9:09:45 浏览数:908人
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这是百折不挠的追求。“托交从剧孟,买醉入新丰。笑尽一杯酒,杀人入市中。”是诗人笔下最豪放最自由的象征。“弓催南山虎,手接太行猱,酒后竟风采,三杯弄宝刀。”这是李白的风姿,报效祖国,建功立业,大济苍生。“脱吾帽,向君笑。饮君酒,为君吟。张良未逐赤松去,桥边黄石知我心。”何等洒脱,何等潇洒。“换酒与君醉,醉归托宿吴专诸。”何等潇洒,何等狂放。虽频遭丧乱、困顿流离,其豪放之情仍未曾稍减。
李白的饮酒诗,字里行间贯穿了自己一贯的浪漫主义风格,他大气纵横,狂放不羁,豪情满天。
宋朝外忧内患,纷争不已。宋朝的酒诗缺少了唐代的英雄气,变成了追求心灵安适和审美愉悦的儒雅之饮。
宋朝人“一曲新词酒一杯”、“对酒追欢莫负春”,“浅斟低唱”细细品味饮酒乐趣和美味,含蓄秀雅,闲雅清旷,清新朴素,不再抒发昂扬之气,不再令人热血贲张。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谁人说?(柳永·雨霖铃)
烈酒豪情、豪饮英气的是苏轼、陆游、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确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辛弃疾 破阵子)
那种"醉里挑灯看剑"的英雄豪气、慷慨悲凉,唱出了时代的强音!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陆游 秋波媚)
“边城烽火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读罢不觉酒酣耳鬓热,胸胆尽开张。
烈酒豪情已经过去,北宋王朝只能是“人间路窄酒杯宽”、“却道天凉好个秋”。南宋后期,以姜夔、史达祖等又开始了“浅斟低唱”。
待到到文天祥“徘徊把酒看苍天”时,宋朝已经无力回天了,等待它的命运只有灭亡。
两宋王朝,出了位奇女子李清照,她爱酒之深,可媲美太白。词如其人生跌宕起伏而变化又多姿多彩。常常“东篱把酒黄昏后,”“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薄雾浓云消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苏舜钦,最让人心仪。他寄居在岳丈家时,每天读书需饮一斗酒。岳丈不信,便暗中派人看个究竟。此时苏舜钦正读《张良传》,读到张良和卿客刺杀秦始皇,以铁椎误中副车,苏舜钦拍案大叫:“惜乎其不中!”端起一大杯酒一饮而尽。又读到张良对刘邦说:“始臣起下邳,与上会于留,此天以臣授陛下。”又拍案道:“君臣相遇,其难如此!”又喝一大杯。凡看到妙处,必拍案而饮酒。他的岳丈得知后说:“有此下酒物,就是喝一斗酒亦不为多!”似苏舜钦这样,以书下酒,堪称名士风流。
最值得一提的是苏轼。自“诗三百”始,至李杜盛唐之音,到了北宋,又出现了一个风吹不折,雨打不倒,永远朗笑着吟啸且徐行,向着西北射天狼的可爱豪爽的老东坡。他的一生可用“四个不忘”概括——不忘三事:金榜题名、乌台诗案、太后恩宠;不忘三人:敬如父师的欧阳修、素为敬重又有矛盾的王安石、司马光;不忘三地:黄州、惠州、儋州(dān在今海南);不忘三情:与苏辙的手足情、与王弗(苏轼之妻)的生死情、与朝云(苏轼之妾)的不了情。他在逆境中保持坚贞气节和独立人格,决不随波逐流;在为官上,苏轼坚持为官一地,造福一方;在人生态度上,即使在身处绝境,也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追求。“我可以说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一提到苏东坡,中国人总是亲切而温暖地会心一笑,这个结论也许最能表现他的特质。可以肯定的是,历史在文化的巨浪中缓缓前行,永无止休,而这巨浪中的那个信手挥洒,旁若无人的弄潮儿,正是苏东坡。”(林语堂《苏东坡传·序》)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于1076年密州任上﹐当时苏轼正在超然台上饮酒赏月,大醉中作此词以抒发对弟弟的思念,同时感慨人生的无常。词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两句流传最广;月的阴晴圆缺是大自然的规律﹐而人生由生老病死、得失荣枯、悲欢离合贯穿而成﹐月不会长圆﹐正如人没有永久的欢乐、成功与生命﹐因为“此事古难全”;悟透了人生无常的特性﹐对于生命中的一切变故也就比较容易接受。“高处不胜寒”暗含着“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意味﹐很多时候﹐磨难和痛苦使人对生活更有实在感﹐更能真切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一旦人生失去了沉重感﹐就会像一根羽毛般四处随风飘荡﹐生命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所以苏轼在抒发了感慨后﹐还是选择背起了生命的重担﹐表示他对人间的依恋﹐并以乐观的心态对无常的人生寄予了无限的希望:“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三赤壁”(前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作于黄州。在黄州时﹐游赤壁是苏轼的一大乐事。他身处浩荡奔涌的江边,看惊涛拍案,顿觉宇宙之大,自己之小,悟到认得一生在恒久的大自然中不过是沧海一粟,不管你是英雄豪杰,帝王将相还是平民百姓,最终都会消消逝在历史的滚滚洪流里。“人生如梦”﹐弹指成空,人又何必为“情”所累以致自己“早生华发”呢?人生际遇不能把握,起落浮沉皆不由己,世事变幻莫测一如人生际遇,用智慧面对人生,用“随遇而安”解开了自己的心结,多了一份洒脱与幽默,少了一点幽寂与孤独。他用广阔的宇宙来反观人生时,他得到了旷达、乐观。
同样在黄州,在《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他雨中徐行,表现出自己的人生态度:“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他借此表达一种坦然面对人世风雨的镇定与自信。
明清时期,诗文的发展较唐宋就显的有些平淡无奇了,多忧郁低沉、消极放逸之情。直到近代酒的诗词中才又多了些大气。
“斗酒纵横天下事,名山风雨百年心。”(谭嗣同《夜成》)
“孤雁声中两酒桡,成荷香里一诗飘。”(刘光第《飘湖》)
“将军大笑呼汉儿,痛饮黄龙自由酒。”(秋瑾《秋风曲》)
“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一腔热血勤珍重,洒云犹能化碧涛。”(秋瑾.《对酒》)
“几时痛饮黄龙酒,横揽江流一奠公。”(孙文《挽刘道一》)
人生之路多风雨,何不开怀一杯酒。“山雨欲来迎风把盏,夕阳将下醉月飞觞”。对皓月高歌,邀飞仙共醉,坦然看生死,宠辱皆随风,人生有酒且为乐,醉醒在我不由天!
李白的饮酒诗,字里行间贯穿了自己一贯的浪漫主义风格,他大气纵横,狂放不羁,豪情满天。
宋朝外忧内患,纷争不已。宋朝的酒诗缺少了唐代的英雄气,变成了追求心灵安适和审美愉悦的儒雅之饮。
宋朝人“一曲新词酒一杯”、“对酒追欢莫负春”,“浅斟低唱”细细品味饮酒乐趣和美味,含蓄秀雅,闲雅清旷,清新朴素,不再抒发昂扬之气,不再令人热血贲张。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谁人说?(柳永·雨霖铃)
烈酒豪情、豪饮英气的是苏轼、陆游、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确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辛弃疾 破阵子)
那种"醉里挑灯看剑"的英雄豪气、慷慨悲凉,唱出了时代的强音!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陆游 秋波媚)
“边城烽火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读罢不觉酒酣耳鬓热,胸胆尽开张。
烈酒豪情已经过去,北宋王朝只能是“人间路窄酒杯宽”、“却道天凉好个秋”。南宋后期,以姜夔、史达祖等又开始了“浅斟低唱”。
待到到文天祥“徘徊把酒看苍天”时,宋朝已经无力回天了,等待它的命运只有灭亡。
两宋王朝,出了位奇女子李清照,她爱酒之深,可媲美太白。词如其人生跌宕起伏而变化又多姿多彩。常常“东篱把酒黄昏后,”“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薄雾浓云消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苏舜钦,最让人心仪。他寄居在岳丈家时,每天读书需饮一斗酒。岳丈不信,便暗中派人看个究竟。此时苏舜钦正读《张良传》,读到张良和卿客刺杀秦始皇,以铁椎误中副车,苏舜钦拍案大叫:“惜乎其不中!”端起一大杯酒一饮而尽。又读到张良对刘邦说:“始臣起下邳,与上会于留,此天以臣授陛下。”又拍案道:“君臣相遇,其难如此!”又喝一大杯。凡看到妙处,必拍案而饮酒。他的岳丈得知后说:“有此下酒物,就是喝一斗酒亦不为多!”似苏舜钦这样,以书下酒,堪称名士风流。
最值得一提的是苏轼。自“诗三百”始,至李杜盛唐之音,到了北宋,又出现了一个风吹不折,雨打不倒,永远朗笑着吟啸且徐行,向着西北射天狼的可爱豪爽的老东坡。他的一生可用“四个不忘”概括——不忘三事:金榜题名、乌台诗案、太后恩宠;不忘三人:敬如父师的欧阳修、素为敬重又有矛盾的王安石、司马光;不忘三地:黄州、惠州、儋州(dān在今海南);不忘三情:与苏辙的手足情、与王弗(苏轼之妻)的生死情、与朝云(苏轼之妾)的不了情。他在逆境中保持坚贞气节和独立人格,决不随波逐流;在为官上,苏轼坚持为官一地,造福一方;在人生态度上,即使在身处绝境,也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追求。“我可以说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一提到苏东坡,中国人总是亲切而温暖地会心一笑,这个结论也许最能表现他的特质。可以肯定的是,历史在文化的巨浪中缓缓前行,永无止休,而这巨浪中的那个信手挥洒,旁若无人的弄潮儿,正是苏东坡。”(林语堂《苏东坡传·序》)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于1076年密州任上﹐当时苏轼正在超然台上饮酒赏月,大醉中作此词以抒发对弟弟的思念,同时感慨人生的无常。词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两句流传最广;月的阴晴圆缺是大自然的规律﹐而人生由生老病死、得失荣枯、悲欢离合贯穿而成﹐月不会长圆﹐正如人没有永久的欢乐、成功与生命﹐因为“此事古难全”;悟透了人生无常的特性﹐对于生命中的一切变故也就比较容易接受。“高处不胜寒”暗含着“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意味﹐很多时候﹐磨难和痛苦使人对生活更有实在感﹐更能真切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一旦人生失去了沉重感﹐就会像一根羽毛般四处随风飘荡﹐生命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所以苏轼在抒发了感慨后﹐还是选择背起了生命的重担﹐表示他对人间的依恋﹐并以乐观的心态对无常的人生寄予了无限的希望:“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三赤壁”(前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作于黄州。在黄州时﹐游赤壁是苏轼的一大乐事。他身处浩荡奔涌的江边,看惊涛拍案,顿觉宇宙之大,自己之小,悟到认得一生在恒久的大自然中不过是沧海一粟,不管你是英雄豪杰,帝王将相还是平民百姓,最终都会消消逝在历史的滚滚洪流里。“人生如梦”﹐弹指成空,人又何必为“情”所累以致自己“早生华发”呢?人生际遇不能把握,起落浮沉皆不由己,世事变幻莫测一如人生际遇,用智慧面对人生,用“随遇而安”解开了自己的心结,多了一份洒脱与幽默,少了一点幽寂与孤独。他用广阔的宇宙来反观人生时,他得到了旷达、乐观。
同样在黄州,在《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他雨中徐行,表现出自己的人生态度:“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他借此表达一种坦然面对人世风雨的镇定与自信。
明清时期,诗文的发展较唐宋就显的有些平淡无奇了,多忧郁低沉、消极放逸之情。直到近代酒的诗词中才又多了些大气。
“斗酒纵横天下事,名山风雨百年心。”(谭嗣同《夜成》)
“孤雁声中两酒桡,成荷香里一诗飘。”(刘光第《飘湖》)
“将军大笑呼汉儿,痛饮黄龙自由酒。”(秋瑾《秋风曲》)
“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一腔热血勤珍重,洒云犹能化碧涛。”(秋瑾.《对酒》)
“几时痛饮黄龙酒,横揽江流一奠公。”(孙文《挽刘道一》)
人生之路多风雨,何不开怀一杯酒。“山雨欲来迎风把盏,夕阳将下醉月飞觞”。对皓月高歌,邀飞仙共醉,坦然看生死,宠辱皆随风,人生有酒且为乐,醉醒在我不由天!
第1页 第2页
编辑:阿洁 信息分类:释酒说酒
关键字:酒与诗文
说两句 已有0人发表评论 (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否则将予以删除)
网友评论 参与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