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11-29·什么样的葡萄酒杯适合品鉴?
- 2022-7-8·茶倒七分满,葡萄酒呢?
- 2022-4-30·葡萄酒礼仪:与品酒有关的美与和谐
- 2022-4-30·葡萄酒礼仪之如何体面敬酒
- 2022-3-5·雄鹰醉酒霄 弯弓射大雕——漫谈西域酒文化
- 2022-2-21·喝多少酒算过量,适量是喝多少酒
- 2022-2-18·给贵客倒酒,人家为啥要敲桌子?
- 2022-1-25·新疆喝酒习俗:喝多喝少不重要,气势最重要
- 2022-1-25·倒酒有学问,敬酒有规矩,拒酒有门道。
- 2021-12-15·葡萄酒礼仪之如何体面敬酒
土家族的“咂酒“习俗
http://www.中国美酒网.com/ 2012/10/20 11:15:22 浏览数:4085人
咂酒:这是古代遗留下来的独特的饮酒方式,在西南,西北许多地方流传,在喜庆日子或招待宾客时,抬出一酒坛酒,人们围坐在酒坛周围,每人手握一根竹管或芦管,斜插入酒坛,从其中吸吮酒汁,人数可达五、六人甚至七八个人。饮酒时的气氛热烈。这种独特的饮酒方式,可以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
“转转酒”:这是彝族人特有的饮酒习俗,所谓“转转酒”,就是饮酒时不分场合地点,也无宾客之分,大家皆席地而坐,围成一个一个的圆圈,一杯酒从一个人手中依次传到另一人手中,各饮一口。这个习俗,据说来自一个动人的传说:在一座大山中,住着汉人、藏人和彝人三个结拜兄弟兄弟,有一年,三弟彝人请两位兄长吃饭,吃剩的米饭在第二天变成了香味浓郁的米酒,三个兄弟你推我让,都想将酒留给其他弟兄喝,于是从早转到晚,酒也没有喝完,后来神灵告知只要辛勤劳动,酒喝完后,还会有新的酒涌出来,于是三人就转着喝开了,一直喝得酩酊大醉。
巫峡中心郡,巴城四面风。
薰草铺坐席,藤枝注酒樽。
蛮歌声坎坎,巴女舞蹲蹲。
这是白居易于唐宪宗元和年间赴忠州任刺史路过三峡时,作的一首描写土家咂酒宴会场面的诗,题为《巴氏春宴》。咂酒,土家人称之为“咂抹坛”。“咂”是吸吮的意思,指用一种藤枝或竹杆饮酒;“抹坛”,是揩抹酒坛的意思,指用毛巾擦拭溢了酒的坛面。土家人款待亲朋至友,以吃咂酒为敬。在土家食文化中,咂酒集饮食、聚会、娱乐于一体,颇具特色。
板屋团团坐,欢呼挈一瓶。
白波卷细管,红友吸仙西灵 。
户小陴筒醉,魂招楚泽醒。
底须杯在手,曲部未图形。
这首《咂酒》是土家容美(今五峰、鹤峰一带地区)改土归流以后,鹤峰第一任知州毛峻德在鄂西参加土家咂酒宴会后写的。据《长乐县志》记载:“土俗尚咂酒”,“其酿法于腊月取稻谷,包谷并各种谷物配合均匀,照寻常酿酒之法酿之。酿成掺烧酒数斤,置大瓮内封紧,俟来年暑月,开瓮取糟置壶中,冲以白沸汤,用细管吸之。味甚醇厚,可以解暑。”清代鹤峰知州何学清有一首《咂酒》是这样写的:
酿成贮到经年美,试食尤于夏日宜。
莫惜我须低首就,可知人虑入喉迟。
畅杯颇胜传荷柄,劝醉争禁唱竹枝。
芦酒钩藤名号旧,漫因苗俗错题诗。
过去,咂酒在一般土家百姓中并不普遍,主要流行于土司和土家大姓及名门望族中。因此吃咂酒又是土家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咂酒的吃法,是很讲究的。宴客时,在堂屋正中摆放两张一合的“厢桌”,取出酿存的咂酒,装在专门的坛内,放于厢桌的下席位,冲上滚开水,插入通节的细竹杆。酒就准备好了。用开水冲兑咂酒,要不欠不溢,刚满坛口,谓之“正好”,取圆满不亏之意。菜,做成十碗八扣,用莲花大碗盛装。菜的品种,主要为鸡、鸭、鱼、猪、牛、羊及蔬果之类的当地产品。各样菜的出菜次序和摆法,都有严格的规矩。最有特色的菜,是一碗“压桌肉”,其片大而厚,两端以盖住碗口为度,称为“过桥”即现在土家人称的“盖碗肉”。酒、菜上齐后,在上座位和左右两旁放上筷子,然后摆椅请客入席,在席位安排上,主人上座,客列两旁,下席位不设座,为主妇敬酒位。这与土家人一般尊客上座,主陪旁席的礼节不同。主、客坐毕,主要就请主妇出来敬酒,酒宴正式开始。一首《竹枝词·咂酒歌》写得格外生动:
蛮酒酿成扑鼻香,竹竿一吸胜壶觞。
边桥猪肉莲花碗,大妇开坛劝群尝。
土家人咂酒待客,都是从肃静开始,到酣畅淋漓,尽欢而散。虽然每一饮一注水,酒越饮越稀薄,但每宴都要醉倒不少人。清代长乐(今五峰)县令李焕春有一首《竹枝词》,就是土家山寨做客吃咂酒酒后,带着几分醉意写下的:
糯谷新熬酒一壶,吸来可胜碧筒无?
诗肠借此频浇洗,醉咏山林月不孤。
咂酒是恩施州土家族古老而奇特的酒俗文化现象。咂酒是以糯米或玉米、高粱、小麦等粮食酿制而成的甜酒,用大瓮装好至于窑内贮藏1年或数年,然后取出以凉水冲泡,数人以竹管进行吮吸的一种饮用方式,成为咂酒。多用于宴会招待嘉宾或田边地角劳作间隙进行咂酒,用于宴会助兴和劳动中接触疲劳。吮吸时,“先由一人吸咂,叫开坛,然后彼此轮吸。”咂酒为土司时土司王特别酷爱。据考证,咂酒乃土家族处在农耕时期,吸取了古蜀地的酿酒方法,在土家族士兵被征调赴东南沿的战事中逐渐形成的吮吸习俗。如此说不谬,那以竹管吮吸的咂酒,当为当今吸管喝饮料之鼻祖。咂酒,围众人共饮于一坛,是大众心理得以亲情交融,是土家族在饮酒上协调人际关系的途径,充满着“和”的哲学思想,表现了土家族崇尚礼仪、热忱待客、纯朴厚道的民族性格。无怪龙潭安抚司田某咂酒诗云:“万颗明珠共一瓯,王候到此也低头,五龙捧起擎天柱,吸尽长江水倒流。”
“转转酒”:这是彝族人特有的饮酒习俗,所谓“转转酒”,就是饮酒时不分场合地点,也无宾客之分,大家皆席地而坐,围成一个一个的圆圈,一杯酒从一个人手中依次传到另一人手中,各饮一口。这个习俗,据说来自一个动人的传说:在一座大山中,住着汉人、藏人和彝人三个结拜兄弟兄弟,有一年,三弟彝人请两位兄长吃饭,吃剩的米饭在第二天变成了香味浓郁的米酒,三个兄弟你推我让,都想将酒留给其他弟兄喝,于是从早转到晚,酒也没有喝完,后来神灵告知只要辛勤劳动,酒喝完后,还会有新的酒涌出来,于是三人就转着喝开了,一直喝得酩酊大醉。
巫峡中心郡,巴城四面风。
薰草铺坐席,藤枝注酒樽。
蛮歌声坎坎,巴女舞蹲蹲。
这是白居易于唐宪宗元和年间赴忠州任刺史路过三峡时,作的一首描写土家咂酒宴会场面的诗,题为《巴氏春宴》。咂酒,土家人称之为“咂抹坛”。“咂”是吸吮的意思,指用一种藤枝或竹杆饮酒;“抹坛”,是揩抹酒坛的意思,指用毛巾擦拭溢了酒的坛面。土家人款待亲朋至友,以吃咂酒为敬。在土家食文化中,咂酒集饮食、聚会、娱乐于一体,颇具特色。
板屋团团坐,欢呼挈一瓶。
白波卷细管,红友吸仙西灵 。
户小陴筒醉,魂招楚泽醒。
底须杯在手,曲部未图形。
这首《咂酒》是土家容美(今五峰、鹤峰一带地区)改土归流以后,鹤峰第一任知州毛峻德在鄂西参加土家咂酒宴会后写的。据《长乐县志》记载:“土俗尚咂酒”,“其酿法于腊月取稻谷,包谷并各种谷物配合均匀,照寻常酿酒之法酿之。酿成掺烧酒数斤,置大瓮内封紧,俟来年暑月,开瓮取糟置壶中,冲以白沸汤,用细管吸之。味甚醇厚,可以解暑。”清代鹤峰知州何学清有一首《咂酒》是这样写的:
酿成贮到经年美,试食尤于夏日宜。
莫惜我须低首就,可知人虑入喉迟。
畅杯颇胜传荷柄,劝醉争禁唱竹枝。
芦酒钩藤名号旧,漫因苗俗错题诗。
过去,咂酒在一般土家百姓中并不普遍,主要流行于土司和土家大姓及名门望族中。因此吃咂酒又是土家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咂酒的吃法,是很讲究的。宴客时,在堂屋正中摆放两张一合的“厢桌”,取出酿存的咂酒,装在专门的坛内,放于厢桌的下席位,冲上滚开水,插入通节的细竹杆。酒就准备好了。用开水冲兑咂酒,要不欠不溢,刚满坛口,谓之“正好”,取圆满不亏之意。菜,做成十碗八扣,用莲花大碗盛装。菜的品种,主要为鸡、鸭、鱼、猪、牛、羊及蔬果之类的当地产品。各样菜的出菜次序和摆法,都有严格的规矩。最有特色的菜,是一碗“压桌肉”,其片大而厚,两端以盖住碗口为度,称为“过桥”即现在土家人称的“盖碗肉”。酒、菜上齐后,在上座位和左右两旁放上筷子,然后摆椅请客入席,在席位安排上,主人上座,客列两旁,下席位不设座,为主妇敬酒位。这与土家人一般尊客上座,主陪旁席的礼节不同。主、客坐毕,主要就请主妇出来敬酒,酒宴正式开始。一首《竹枝词·咂酒歌》写得格外生动:
蛮酒酿成扑鼻香,竹竿一吸胜壶觞。
边桥猪肉莲花碗,大妇开坛劝群尝。
土家人咂酒待客,都是从肃静开始,到酣畅淋漓,尽欢而散。虽然每一饮一注水,酒越饮越稀薄,但每宴都要醉倒不少人。清代长乐(今五峰)县令李焕春有一首《竹枝词》,就是土家山寨做客吃咂酒酒后,带着几分醉意写下的:
糯谷新熬酒一壶,吸来可胜碧筒无?
诗肠借此频浇洗,醉咏山林月不孤。
咂酒是恩施州土家族古老而奇特的酒俗文化现象。咂酒是以糯米或玉米、高粱、小麦等粮食酿制而成的甜酒,用大瓮装好至于窑内贮藏1年或数年,然后取出以凉水冲泡,数人以竹管进行吮吸的一种饮用方式,成为咂酒。多用于宴会招待嘉宾或田边地角劳作间隙进行咂酒,用于宴会助兴和劳动中接触疲劳。吮吸时,“先由一人吸咂,叫开坛,然后彼此轮吸。”咂酒为土司时土司王特别酷爱。据考证,咂酒乃土家族处在农耕时期,吸取了古蜀地的酿酒方法,在土家族士兵被征调赴东南沿的战事中逐渐形成的吮吸习俗。如此说不谬,那以竹管吮吸的咂酒,当为当今吸管喝饮料之鼻祖。咂酒,围众人共饮于一坛,是大众心理得以亲情交融,是土家族在饮酒上协调人际关系的途径,充满着“和”的哲学思想,表现了土家族崇尚礼仪、热忱待客、纯朴厚道的民族性格。无怪龙潭安抚司田某咂酒诗云:“万颗明珠共一瓯,王候到此也低头,五龙捧起擎天柱,吸尽长江水倒流。”
编辑:阿洁 信息分类:酒礼酒俗
关键字:咂酒
说两句 已有0人发表评论 (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否则将予以删除)
网友评论 参与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