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1-2·法国Castle家族红酒文化
- 2023-11-2·顶级葡萄酒标准 留香持久,留香而变,留香而醉
- 2023-3-20·关于“酒”字的由来
- 2023-3-20·在不同的场合,该如何选择红酒?
- 2023-1-16·酒中之王香槟
- 2022-12-19·君品谈 |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 2022-7-8·白酒的酒龄是如何计算的呢
- 2022-3-14·换个角度看低度酒
- 2022-2-21·在一个喝嗨的酒桌,只有你不喝酒,会发生什么?
- 2022-2-21·为什么酒混着喝更容易醉?化学原理告诉你混酒醉的真相
绍兴黄酒的历史发掘与传承
http://www.中国美酒网.com/ 2012/9/24 10:06:08 浏览数:410人
绍兴有酒的文字记载当推《吕氏春秋》和《左氏春秋》。《左氏春秋》中的“越语”篇中记载越王为增加国家人口补充兵力和劳力,曾采用过一系列奖励生育的政策和措施,内中有“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由此可见当时已把酒作为生儿育女的奖品。《吕氏春秋》记载,越王句践在出师伐吴时,父老向他献酒,他把酒倒在河的上流,与将士们一起迎流共饮,历史上称之为“箪醑劳师”。绍兴酒至少有2500多年历史的说法,就是从以上两部《春秋》中来的。
最早以绍兴地名作为地方名酒之名的当推南朝梁元帝萧绎所著的《金缕子》,书中提到“银瓯一枚,贮山阴甜酒”,其中山阴甜酒中的山阴即今之绍兴。
晋代嵇含所著笔记《南方草木状》中第一次提到了女酒,也可知道当时酿酒已普及到家庭中,嵇含为今上余人,此女酒即后来声誉鹊起的女儿酒“花雕酒”的前身。
唐代的绍兴酒,其名气不及当时的浙江乌程(今浙江吴兴)的若下酒,但不像若下酒在宋以后便销声匿迹。在唐代,绍兴酒以其独特的地方魅力,仍然吸引着无数地名人墨客、名人志士,“酒八仙”之首的贺知章、诗仙李白等都曾在越地留下了不少对越酒的吟咏和高歌。
绍兴酒到宋代才真正定名,宋以前绍兴一直是越国越州的都城,州治,下辖会稽、山阴等郡县,到1131年赵构皇帝以“绍万世之宏休,兴百王之不绪”之义,改年号为绍兴元年。时越州官吏军民僧道士联合上表,乞赐府额。赵构皇帝即升越州为绍兴府,取“承继前业,振兴昌盛”之意,绍兴之名由此而来,由于绍兴酒业的兴盛,各种酒名也在这一时期大量出现,如“竹叶青”、“瑞露酒”、“蓬莱春”、“堂中春”等。
明清时期,可算得上绍兴发展的第一高峰,不但花色品种繁多,而且质量上乘,确立了中国黄酒之冠的地位。当时绍兴生产的酒就直呼绍兴,到了不用加“酒”字的地步,特别是清代设立于绍兴城内的沈永和酿坊,以独创的“善酿酒”享誉海内外,康熙年间的“越酒行天下”之说即是当时盛况的最好写照。
民国时期由于酒税的加重,酿户大为减少,然大酿坊在减少产量的同时花力气提高质量,保证质量。1915年,绍兴酒参加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云集信记”酒坊的绍兴酒获得金奖。1929年在杭州举办“西湖博览会”上,绍兴“沈永和墨记”酿坊的“善酿酒”荣获金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绍兴加饭酒”获历届全国评酒会金奖,成为国家名酒,同时屡获国际酒类大赛和食品、饮料、酒类等博览会金奖。1988年,绍兴“古越龙山”牌加饭酒、花雕酒进入国宴,并当作一种国粹用来赠送外国友人,借此绍兴黄酒以其独有的品质享誉世界各地。
近几年,在以古越龙山为代表的绍兴黄酒以高档、时尚、文化的品牌形象引领下,中国黄酒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展壮大,浙江、江苏、上海、福建、山东、湖南、辽宁、江西、安徽等省市都在扩建和新建黄酒生产基地,掀起了一股投资热,黄酒蛋糕越做越大。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观念的悄然改变,黄酒的低度、营养、保健的优势得到显现,喝黄酒(特别是绍兴黄酒)成为一种享受、一种陶醉、一种休闲、一种温馨。彻底改变了以往地域性强、产品档次低、消费人群单一的传统形象。
黄酒作为我国历史最悠久的酒种,经过历代炎黄子孙几千年的养育和呵护,已经与中华民族文化相融相随、密不可分,同时,黄酒又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种礼仪、一种精神、一种艺术、一种习俗。
(一)礼仪规范——黄酒之本
黄酒是作用于精神的东西,可使人为善,也可使人为恶。酒虽有利弊,但适度把握,裨益颇多,酒功能有三:一可解除疲劳,恢复体力;二可药用治病,滋补健身;三可成礼。中国儒家主张的礼治与黄酒的温文而雅可谓是一脉相承,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在中国古代,祭祀是君王向臣民推行礼治的示范,它体现出来的是上下尊卑的等级名分,直到今天,酒宴席位的尊卑有别,仍然是以礼为核心的。经过千百年的洗礼、沉淀,酒礼约定俗成,自觉不自觉地成为各个阶层人士的一种行为规范,渗透到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扎根形成了古朴厚重、生生不息的酒礼文化。
(二)胆剑精神——黄酒之魂
正如俄罗斯人与伏特加,法国人与白兰地,黄酒也正是中国民族精神的写照。儒家主张人们应该以“齐家、治国、平天下” 为努力方向,要有为社会大众贡献才智的人生价值取向和不怕艰险、百折不挠的胆剑精神。从古到今,儒家思想的探求者努力进取、一往无前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从黄酒得以见证,借黄酒得以升华。
2500年前的越王句践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投醪劳师,一举灭吴,报仇血耻。在称霸中原后,句践置酒文台,举酒庆功。“鉴湖女侠”秋瑾把酒拔剑,“吾辈爱自由,勉励一杯酒”,与黑暗势力决斗,不愧为一代女豪杰。徐渭才华横溢,倔强不驯,不畏权贵,杯不离手,醉中作画,留下不朽之作。与徐渭一样,当时绍兴一大批文人进入官府当官,他们作为儒生这样一个特定的知识群体,“学而优则仕”,抱负“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他们有智有谋,刚柔并济,如同黄酒之秉性,不会轻易为五斗米折腰,道不同不相为谋,和则用,不和则去。正如清代袁枚《随圆食单》中赞美:“绍兴酒如清官廉吏,不参一毫假而其味方真;又如名士耆英,阅尽世故而其质愈厚。”袁老夫子把黄酒比作廉吏,不仅是对黄酒的由衷赞叹,更是对黄酒之魂的精辟提炼。
三)文学艺术——黄酒之韵
浓浓的黄酒中渗透着无数名人趣事美谈,黄酒史其实是一部人文史,具有强大的文化张力。
在绍兴,饮酒者并不都是文人,但文人大多都嗜酒,绍兴黄酒的美味陶醉了诸多文人墨客、名人志士等千古风流的人物,演绎了无数人文佳话。最令人称道的当属“曲水流觞”这一千古风雅酒会。东晋永和九年,大书法家王羲之和当时名士谢安、孙绰、许询、支遁等四十二人在会稽(今绍兴)兰亭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诗歌会,曲水流觞,即兴赋诗。王羲之更是乘着酒兴写下名震千古之《兰亭集序》,传说王羲之后来多次书写都不能达到原来的境界,不仅表明艺术珍品需在天人合一的环境下造就,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酒的神力。唐宋大诗人大词人对酒也情有独钟,经常借酒作诗抒情。贺知章晚年从长安回到故乡,寓居“鉴湖一曲”,饮酒自娱。李白《重忆》中“稽山无贺老,却棹酒船回”,表达了他对贺知章的深深怀念之情。陆游曾自称“放翁烂醉寻常事”,他在《醉中书怀》一诗中写到:“平生百事懒,惟酒不待劝”,表达了他对酒的喜爱之情。然,说到文人,不能不提近代的大文豪鲁迅,现在凡来绍兴的游客,都要光顾他笔下的咸亨酒店,学一学孔乙己摸样,买一碗绍兴黄酒、一碟茴香豆,慢慢体会一下其中的意境。酒以城而名,城以酒而扬,绍兴黄酒已经成为绍兴一张金灿灿的名片。
最早以绍兴地名作为地方名酒之名的当推南朝梁元帝萧绎所著的《金缕子》,书中提到“银瓯一枚,贮山阴甜酒”,其中山阴甜酒中的山阴即今之绍兴。
晋代嵇含所著笔记《南方草木状》中第一次提到了女酒,也可知道当时酿酒已普及到家庭中,嵇含为今上余人,此女酒即后来声誉鹊起的女儿酒“花雕酒”的前身。
唐代的绍兴酒,其名气不及当时的浙江乌程(今浙江吴兴)的若下酒,但不像若下酒在宋以后便销声匿迹。在唐代,绍兴酒以其独特的地方魅力,仍然吸引着无数地名人墨客、名人志士,“酒八仙”之首的贺知章、诗仙李白等都曾在越地留下了不少对越酒的吟咏和高歌。
绍兴酒到宋代才真正定名,宋以前绍兴一直是越国越州的都城,州治,下辖会稽、山阴等郡县,到1131年赵构皇帝以“绍万世之宏休,兴百王之不绪”之义,改年号为绍兴元年。时越州官吏军民僧道士联合上表,乞赐府额。赵构皇帝即升越州为绍兴府,取“承继前业,振兴昌盛”之意,绍兴之名由此而来,由于绍兴酒业的兴盛,各种酒名也在这一时期大量出现,如“竹叶青”、“瑞露酒”、“蓬莱春”、“堂中春”等。
明清时期,可算得上绍兴发展的第一高峰,不但花色品种繁多,而且质量上乘,确立了中国黄酒之冠的地位。当时绍兴生产的酒就直呼绍兴,到了不用加“酒”字的地步,特别是清代设立于绍兴城内的沈永和酿坊,以独创的“善酿酒”享誉海内外,康熙年间的“越酒行天下”之说即是当时盛况的最好写照。
民国时期由于酒税的加重,酿户大为减少,然大酿坊在减少产量的同时花力气提高质量,保证质量。1915年,绍兴酒参加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云集信记”酒坊的绍兴酒获得金奖。1929年在杭州举办“西湖博览会”上,绍兴“沈永和墨记”酿坊的“善酿酒”荣获金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绍兴加饭酒”获历届全国评酒会金奖,成为国家名酒,同时屡获国际酒类大赛和食品、饮料、酒类等博览会金奖。1988年,绍兴“古越龙山”牌加饭酒、花雕酒进入国宴,并当作一种国粹用来赠送外国友人,借此绍兴黄酒以其独有的品质享誉世界各地。
近几年,在以古越龙山为代表的绍兴黄酒以高档、时尚、文化的品牌形象引领下,中国黄酒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展壮大,浙江、江苏、上海、福建、山东、湖南、辽宁、江西、安徽等省市都在扩建和新建黄酒生产基地,掀起了一股投资热,黄酒蛋糕越做越大。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观念的悄然改变,黄酒的低度、营养、保健的优势得到显现,喝黄酒(特别是绍兴黄酒)成为一种享受、一种陶醉、一种休闲、一种温馨。彻底改变了以往地域性强、产品档次低、消费人群单一的传统形象。
黄酒作为我国历史最悠久的酒种,经过历代炎黄子孙几千年的养育和呵护,已经与中华民族文化相融相随、密不可分,同时,黄酒又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种礼仪、一种精神、一种艺术、一种习俗。
(一)礼仪规范——黄酒之本
黄酒是作用于精神的东西,可使人为善,也可使人为恶。酒虽有利弊,但适度把握,裨益颇多,酒功能有三:一可解除疲劳,恢复体力;二可药用治病,滋补健身;三可成礼。中国儒家主张的礼治与黄酒的温文而雅可谓是一脉相承,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在中国古代,祭祀是君王向臣民推行礼治的示范,它体现出来的是上下尊卑的等级名分,直到今天,酒宴席位的尊卑有别,仍然是以礼为核心的。经过千百年的洗礼、沉淀,酒礼约定俗成,自觉不自觉地成为各个阶层人士的一种行为规范,渗透到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扎根形成了古朴厚重、生生不息的酒礼文化。
(二)胆剑精神——黄酒之魂
正如俄罗斯人与伏特加,法国人与白兰地,黄酒也正是中国民族精神的写照。儒家主张人们应该以“齐家、治国、平天下” 为努力方向,要有为社会大众贡献才智的人生价值取向和不怕艰险、百折不挠的胆剑精神。从古到今,儒家思想的探求者努力进取、一往无前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从黄酒得以见证,借黄酒得以升华。
2500年前的越王句践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投醪劳师,一举灭吴,报仇血耻。在称霸中原后,句践置酒文台,举酒庆功。“鉴湖女侠”秋瑾把酒拔剑,“吾辈爱自由,勉励一杯酒”,与黑暗势力决斗,不愧为一代女豪杰。徐渭才华横溢,倔强不驯,不畏权贵,杯不离手,醉中作画,留下不朽之作。与徐渭一样,当时绍兴一大批文人进入官府当官,他们作为儒生这样一个特定的知识群体,“学而优则仕”,抱负“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他们有智有谋,刚柔并济,如同黄酒之秉性,不会轻易为五斗米折腰,道不同不相为谋,和则用,不和则去。正如清代袁枚《随圆食单》中赞美:“绍兴酒如清官廉吏,不参一毫假而其味方真;又如名士耆英,阅尽世故而其质愈厚。”袁老夫子把黄酒比作廉吏,不仅是对黄酒的由衷赞叹,更是对黄酒之魂的精辟提炼。
三)文学艺术——黄酒之韵
浓浓的黄酒中渗透着无数名人趣事美谈,黄酒史其实是一部人文史,具有强大的文化张力。
在绍兴,饮酒者并不都是文人,但文人大多都嗜酒,绍兴黄酒的美味陶醉了诸多文人墨客、名人志士等千古风流的人物,演绎了无数人文佳话。最令人称道的当属“曲水流觞”这一千古风雅酒会。东晋永和九年,大书法家王羲之和当时名士谢安、孙绰、许询、支遁等四十二人在会稽(今绍兴)兰亭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诗歌会,曲水流觞,即兴赋诗。王羲之更是乘着酒兴写下名震千古之《兰亭集序》,传说王羲之后来多次书写都不能达到原来的境界,不仅表明艺术珍品需在天人合一的环境下造就,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酒的神力。唐宋大诗人大词人对酒也情有独钟,经常借酒作诗抒情。贺知章晚年从长安回到故乡,寓居“鉴湖一曲”,饮酒自娱。李白《重忆》中“稽山无贺老,却棹酒船回”,表达了他对贺知章的深深怀念之情。陆游曾自称“放翁烂醉寻常事”,他在《醉中书怀》一诗中写到:“平生百事懒,惟酒不待劝”,表达了他对酒的喜爱之情。然,说到文人,不能不提近代的大文豪鲁迅,现在凡来绍兴的游客,都要光顾他笔下的咸亨酒店,学一学孔乙己摸样,买一碗绍兴黄酒、一碟茴香豆,慢慢体会一下其中的意境。酒以城而名,城以酒而扬,绍兴黄酒已经成为绍兴一张金灿灿的名片。
编辑:阿洁 信息分类:酒的历史
关键字:绍兴黄酒
说两句 已有0人发表评论 (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否则将予以删除)
网友评论 参与0人